11月18日,词条“同宿舍6女生拒绝内卷全员保研”登上微博热搜。一个正能量满满的词条,评论区却充斥着很重的戾气。众多网友留言,声讨该词条的逻辑,指责该词条是在变相宣传内卷文化。更有甚者,指责这6位女生是内卷之王,卷到保研影响其他同学考研名额。慢慢的变多负面评论出现,评论区成为“反内卷人士”的批判大会。到底是何时起,内卷成为人类的口头禅,并朝着不可控的畸形方向发展?
“内卷”一词本是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很好的方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复杂的现象,是实打实的贬义词。而内卷的爆火可以追溯到2020年。起初是一张清华学生一边骑车一边编程的图片在社会化媒体上流传,并迅速风靡网络。于是,人们开始用内卷一词剖析和批判国内精英教育“绩点为王” 这一现象。此时,对内卷的诠释尚未脱离它的本义。后来,随着内卷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内卷衍生出新的含义——向内滚动的被动状态,引发青年共鸣。自此,内卷一词的使用开始逐渐走上拼贴之路。人们不再用“内卷”特指精英教育的恶性竞争问题,而是在一切涉及竞争的话题和场合提及它。内卷化阐述着当下较为客观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模式,即在个体的需求与有限的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之时,无数个体期望通过竞争以获取更多资源,以及在这一趋势下,内卷化的非理性竞争使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并成为较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截至目前,内卷话语的发展仍不算出格。
但,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内卷被移植入到如今的意义系统中,也必然存在一定的负面价值观念。这一点着重体现在“内卷”慢慢地成为人类的口头禅,变得随处可见、随处可听。不管是有意义的奋斗,还是非理性的努力,都被人们冠以“内卷”之名。以微博词条“同宿舍6女生拒绝内卷全员保研”为例,一个宿舍的女孩子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明明是积极奋斗的正面形象,但在一些网友眼里,这却是卷王抱团内卷,阻断别人获取外界资源的恶性竞争。努力被贴上了错误的标签,努力的人被不愿承认自己庸庸碌碌的人暗地指责,何其荒谬。更可笑的是,有些人会以“内卷”是网络热梗来掩饰自己内心见不得别人耕耘有所收获的阴暗想法。频繁地将内卷挂在嘴边,将其作为中伤他人的武器,多么虚伪。
“内卷”两个字,我等已经看倦了。笔者以为,内卷一词的曲意重构该适可而止了。当下,人们对内卷的诠释和内卷化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正在形成恶性闭环。大众一边默认内卷文化对奋斗的污名化并对奋斗者抱有敌意,一边偷偷摸摸地奋斗或是成为真正恶性竞争中的一环。约翰·斯道雷曾指出,“我们生产文化,我们同时被文化生产”。我们目前就处于这种困境之中。我们承认消极的社会现象和残酷的现实问题,但绝不能被其牵着鼻子走。
打破内卷文化构造恶性闭环势在必行。首当其冲地,大众必须正视内卷的涵义。滥用内卷只会中伤他人,徒增自己的焦虑。其次,内卷之所以令人生厌,是因为当下我们对竞争规则和结构全面服从却无法从中获得相应的价值感。若要打破固化的竞争规则,可以先从自身入手,不做能力的复制者,而是成为开辟新赛道的创新者,从根本上动摇不合理的竞争规则和系统的根基。最后,需要大众的视线适当分给长期收益和集体收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事别急于一时,认真去做,耐心等待,终会有所获。
鲁迅曾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时代纵然向我们发出挑战,却也赋予了我们过去不曾有过的机会。我们如何能困于虚假内卷的内耗?停止内卷一词的曲意重构,摆脱不利困扰,提振奋斗精神,我们终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