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林立的常平是台企集中落户的地方,台湾迅得机械有限公司就位于这里。这是一家合资企业,德国控股40%,台资控股60%。2004年,经过两年调研,迅得终于决定来东莞开厂,看似形势一片大好,正式登记核准,成立迅得机械(东莞)有限公司,顺利拿到土地,准备开工建房,只待厂房建好后投产。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迅得总经理黄国伦回忆说:“当时厂房的施工许可证没有拿到,这样一拖就是两年多。2007年,待到厂房终于建好,经济发展形势却已今非昔比。”
更艰苦的考验还在后面,隔年发生的金融海啸,使得包括迅得在内的几乎所有台资企业举步维艰。对于刚刚落地还没有生根的迅得来说,如何突围,成了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像是坐了飞机;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几个月后,金融海啸来袭,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一片惨淡。对于迅得这样的外销型企业来说,可谓举步维艰。
形势所迫之下,被经济专家挂在嘴上的企业转型成了迅得唯一的出路,将业务重点从外销转到国内市场。这是关乎生存的重大转变,但是迅得调整迅捷,躲过一劫。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迅得的外销比例占到70%,而今天,迅得75%的产品都是销售到国内市场。”黄国伦介绍说。
迅得在内销市场的巨大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鼓励采购国产设备的宏观调控政策。根据这项政策,采购国产设备的公司能够得到最高17%增值税的减免。
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得益于特惠政策,主营自动化设备的迅得成了金融危机之后东莞地区复苏最快的台资企业,不仅如此,订单量还高于金融危机之前。
“自动化设备行业的技术更新快,企业淘汰率高,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不良的情况下,能够立稳脚跟,无不是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做得很成功的企业。”黄国伦解释说。
2008年,有实力的台资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有五六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到了今天,因为没有及时作出调整企业策略,做好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已经有三家退出竞争。
顺利转型的迅得收获了意外之喜,不仅平稳度过金融风暴,还对中国大陆市场适应良好。目前做策略调整,迅得会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要,跟之前倚重的外销市场反倒脱离了密切联系。
谈到迅得的迅速转型,黄国伦显得十分轻松,“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这样形容。
金融危机之后,迅得的业务员发现,通过香港而来的欧美客户,虽然对于迅得的产品表现出兴趣,然而愿意投入的资金却在不断萎缩。相反,国内一些大的企业如“方正”、“富士康”之类,采购自动化设备的意愿却十分高涨。
2011年之后,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国内大厂商“中兴”、“华为”、“小米”进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市场,销量看好,通过他们的带动,国内电子厂商扩厂需求增大,对于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量也在增大。这些电子厂商,很多都建立在广东省以外,这间接刺激了迅得往内陆扩充延伸的战略。
立足广东,放眼全国的进攻型策略成为迅得进一步转型的起点。这两年,迅得走出广东,远至山东、重庆都有他们设立的客服点。
对于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企业来说,技术到位,在国内市场就会存在竞争力。在日益求新求变的今天,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比如手机,现在的流行寿命最多也就是半年到3个月,谁都说不好3个月后流行的手机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或者变得更轻薄。”说到这里,黄国伦表情莫测。
他透露,普通人也许只能看到手机外表和功能的改变,而厂商看到的则是技术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调整。因此大多数厂商都希望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升级设备,从而更好地保证生产。“在这一点上,国内生产的设备有很大优势,与进口设备相比,更紧密的客服跟踪和技术上的支持,更加低廉的价格都成为国内厂商采购国产设备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眼里,跟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比,中国大陆显得十分特殊,大陆地区有属于自身个人的供应链,自成体系的供应商之间的相处模式,还有独特的客户市场模式。
不习惯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交往新模式只是一个方面,黄国伦笑言,最初刚到东莞,他最不习惯的其实还是与政府之间的交往,这与台湾有很大不同,初来乍到的黄国伦很难适应。
迅得是一个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企业,研发是企业运转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刚刚落地东莞之初,东莞迅得的研发专利都是由台湾的母公司来评估的,由台湾公司来决定哪些专利需要在大陆市场做申请。而其实东莞市和国台办对于台资企业的专利申请是有扶植政策的,因此东莞迅得从此开始独立在大陆申请专利。然而说起来简单,当黄国伦面对一大堆看不懂的表格和申请文件的时候,他几乎吓了一跳。他从来都不知道,在大陆申请一个专利,手续有这样复杂。
“我们企业只会做经营,实在是很难去做那种复杂的书面工作。拿到手的材料几乎都看不懂,又要准备一大堆文件,想到就让人头痛。”
东莞台办对迅得及时伸出援手,科协的工作人员帮助迅得完成了复杂的书面文件。直到今天,迅得14项专利的申请文件还是仰赖于东莞政府工作人员的跨界帮忙。
黄国伦开始觉得大陆政府变得亲切了。沟通顺畅之后,相互理解也非常容易,随着与政府交往的增多,黄国伦逐渐熟悉了大陆政府的运作模式。政府对于台资企业的扶植,让迅得得到了很多便利与实惠。
今天,迅得已经牢牢把根扎在了东莞,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发展得顺水顺舟。
至于黄国伦本人,他说:“成家立业这样的大事都在东莞解决,我认为我可以算本土化最成功的范例之一。”黄国伦的太太是湖北的妹子,他们就是在东莞相识的。
在东莞台资企业里面,迅得显得有些特殊,这里的台商大多数以家族企业为主,而迅得则是外资合资公司。说到差别,黄国伦笑说:“公司要考我绩效,这个是最大的差别。我们每一年都要帮公司达成一些成长和扩充的目标,所以每一年的产品都需要变革,压力其实很大。”
黄国伦和记者说,不断进行升级改造是企业在面对工资上升、材料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继续保持竞争力的又一秘诀。
实际上,虽然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迅得这些年的毛利润一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没有衰退。
毛利润不能衰退,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实际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每年都必须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客户的要求。
2007年,迅得的订单大多数来源于于笔记本电脑生产印刷电路板的企业。2009年之后,平板电脑迅速占领市场,使得触控面板生产企业成了迅得的主要客户群。而到了2011年,苹果iPhone、ipad红遍全球,对电路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前厚而硬的电路板逐渐退出市场,软性电路板慢慢的变成为主流。只有那些跟上潮流的企业才能继续为客户提供服务,为了继续保持竞争力,企业只有跟随形势不断进行产业升级。
黄国伦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其实比较像服务业,客户提出要求,我们根据要求来进行研发、生产设备。现在技术更新升级速度飞快,客户的要求也更高了。之前还有客户愿意给我们两个月的研发周期,现在能宽限到40天就很好了。”
两个月到40天的变化,不单单是加快速度那么简单,随之而来的是研发和修改的成本也在大量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这就是市场经济,残酷但又充满机遇。
客户要求的期限就是一切,做不到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只能被迫跟进。黄国伦认为,迅得取得目前的发展成就,跟响应政府倡导产业升级有分不开的关系。
刚刚落地东莞的时候,迅得的开发团队只有3人,发展到今天,已经扩大到33人。
参与国台办的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辅导计划,使迅得受益良多。政府不仅鼓励台企参与研发投入,将研发投入经费充作税额抵免,而且对于台企进行专利申请的费用进行减免。
对于东莞迅得来说,这是一个很实惠的政策。一开始,对于小型的客户,迅得总是抱着纠结的态度。想要开发新的项目,积累实力,但是订单额度很少,又需要比较大的研发投入,总是在做与不做之间迟疑。有了政府的资金扶植做后盾,企业就可以大胆地将研发投入经费加大,新项目将会带来新的机会。
黄国伦说:“创新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有新的项目,有政府支持,我们就能够尝试去做,我们在创新中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