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期,我们讲解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我们常说的“三大件”,除了这两者之外,就还剩下底盘了。底盘作为连接所有汽车零件的平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关于汽车底盘的那些事。
底盘,也被称作车身或车架,现在的乘用车上可大致分为两大类,承载式和非承载式。其实在汽车诞生之初,被工艺和技术所限,所有汽车都采用非承载式车身。在1934年,雪铁龙发布了著名的“TA前驱车”,这台车首次采用了承载式车身,也首次使用了前轮驱动,在业内开创了先河。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两种车身都还活跃在市场上,只不过绝大多数的非承载式车身只会用于越野车和货车。
非承载式车身是最早出现的车身种类,顾名思义,就是车身不承担重量,由独立的底盘承担整车的重量,也就是说,车身和底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拆分开来。非承载式车身的优势就在于,可提供超高的强度,无论是载重量还是复杂路况,都能轻松应对。
非承载式车身的优点很明显,就是强度,但是缺点也很突出,例如造价高、操控差、重心高、高速行车稳定性不足等,不过追求越野性能的硬派SUV对这些丝毫不在乎。
现在只有越野车、货车、皮卡等对底盘强度要求极高的车型会使用非承载式车身。例如,丰田兰德酷路泽、JEEP牧马人、福特F150等。不过也有例外,宝马在2014年推出的I8混合动力跑车也是用了非承载式车身,其根本原因就是混动系统要电池组,而不论前置还是后置都会影响车身配重,宝马作为一个对操控要求极高的车企,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非承载式车身,将电池组和电动机安置在了底盘上,让I8拥有了完美的底盘配重。不同于越野车的非承载式车身,这台车拥有超低的重心和媲美超跑的操控。
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正好相反,底盘和车身是一体的,重量由车身承担。前文中,我们提到了,承载式车身的首次出现是在1934年,由于出色的操控,低廉的造价,更好的稳定性,一经面世就很快被推广开来。不过,承载式车身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强度不足,并且,承载式车身不能满足整体桥的悬挂结构,直到现在,大部分越野车、货车、皮卡还是会使用非承载式车身以满足对车身强度的高要求。
不过也有例外,三菱帕杰罗是一款有着近40年历史的越野车,在1999年发布的第三代车型上,三菱创新性的为这台硬派越野车搭载了承载式的车身,不同于轿车的车身,这个承载式的车身带有一副“内嵌式大梁”,车身强度得到了强化,并且相比于同级别的非承载式车身,虽然在强度上还是略逊一筹,但已能满足大部分的高强度越野,并且换来了更好的公路性能,操控更出色,舒适度也有所提高,同时,车身大幅度减重,燃油经济性再上一个台阶。
随着高强度钢材的普及,非承载式车身似乎已经变得没那么“必要”了,越来越多有着“越野定位”的车型换上了承载式车身,如:JEEP 指南者,路虎发现等。不过大部分的日系越野车还在使用可靠性更出色的非承载式车身。
不同的车身结构代表着不同的定位,有的人觉得非承载式车身就是低端的代名词,显然这样说是不正确的,凯迪拉克“总统一号”是一款奢华座驾,但还是用了非承载式车身,其原因就在于过长的轴距需要更高的车身强度,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非承载式车身。雷克萨斯LX570作为雷家的SUV旗舰车型,也使用了非承载式车身,是因为LX是基于兰德酷路泽打造的豪华越野车,虽然是一台产品力很强的豪华车,但骨子里还是有越野的定位,同理,还有奔驰G级也一样。
所以,不要根据车身结构去判断一台车是否高端,而是要通过这台车的定位去做综合的判断。
有很多车友认为,非承载式车身的强度更高,所以安全性更好。这个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非承载式车身的确是拥有更高的强度,在碰撞事故中,如果碰撞点在钢梁上,车身的形变量很小,乘员生存空间很大,这样看来,的确是更安全。不过,如果碰撞点不在钢梁上,由于底盘车身采用的是软连接,力量不能有效的传递到钢梁上,所以和承载式车身无异,甚至会更差。
并且,非承载式车身的重心较高,容易在事故中发生翻车的情况。在一些本来能够最终靠紧急避让而避免事故的情况下,非承载式车身较差的操控性导致没办法避让,而不得不发生意外事故。这样看来,承载式和非承载式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就得出谁的安全性更好。而要综合厂商为车辆配备的主被动安全系统等多种因素来看。
多年来,非承载式车身都在车身强度上碾压承载式车身,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高强度材料被发开出来,如今,承载式车身也能承负起越野车的重担,即便与非承载式车身还有差距,但已不再悬殊。
底盘作为汽车最基础的部件,承载的除了成千上万的零部件还有驾乘人员的安全。而作为底盘与车轮连接的部件,悬挂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下期,我们将为您揭秘汽车悬挂系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 上一篇: 作用确有不同 详解承载非承载车身术语
- 下一篇: 中国移动城域传输网发展及业务承载策略